
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道经·二十四章》
释义:踮起脚后跟站立的人站不牢,大跨步行走的人走不远。
读这句话,我脑海中闪现的全是我那蹒跚学步的孩子。
到了学走路的年纪,何时何地总是想着站立起来。他站立的时候有个特点,喜欢踮起脚后跟,所以他站着的时候总是摇来晃去的,一点也不稳当。
当我们扶着他走的时候,他又总是大跨步的走,可是跨了两步便扑通一声坐在了地面上。
孔子曾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宋代陈普写的《冬华一夜霜》一诗中亦有云:“欲速则不达,骤进祗zhī取亡。”想要做事情快速完成反而会事与愿违,急躁冒进只会带来失败。
这些话无不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快速的成功,或成名或得利,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速的长大。
可是越想快速达到目的,越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得不偿失。
有位哲人说:“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走得最远的人。”
在人生路上,希望你我都能做一个稳扎稳打、不求速成的智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②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道经·第二十章》
释义:世人都喜欢炫耀,而我却昏昏昧昧;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无所辨识的样子。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我认为和分享的这句话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一致的。
一个人的智慧,不需要刻意的在人前去表现,你越刻意显得越愚昧。
古话有云“大智若愚”,《菜根谭》上也有句名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只有将聪明才智隐藏起来,不轻易显露,方能达到明智和成功的境界。
藏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智慧。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曾用“难得糊涂”四个字来形容这种智慧。
他用一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保持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困扰。
同样,在生活中,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功劳,并不是靠自我的吹嘘和夸赞就能够得到的。
而是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和他人真正的认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一个自以为是、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反而会让人产生反感,即使你真正的有功劳,别人也不会真的放在心上。
蒙田说,自以为是乃是我们天生而原始的弊病。
所以克服了自以为是、爱炫耀自我、喜欢自作聪明的缺点,你就胜过了大多数的人。

③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释义: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一个生动体现。他曾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那些勇于表现、争强好胜的人,常常不得善终,而那些表现得柔弱的人,常常可以活下来。
我想,这应该很好的说明了老子所表达的“不争反而能无敌”的原理。
在道家的思想中,不强求,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老子的治国智慧在我们的个人成长过程中一样适用。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诸侯割据、战乱纷飞的时代,他不争名夺利,而是致力于传播文化,教育弟子,他提倡“仁爱”,主张以德服人。
他的一生,游历四方,传经布道。正是因为他不争的思想,最终成就了无人能敌的“千古一圣”。
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颗开阔的心胸,不骄不躁,不在意一时的输赢得失。打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凡尘世事游刃有余的无敌状态。

④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
释义: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它的意思是说,要想得到某个人的东西,一定暂时先给某个人他所需要的东西。
这在古代、在现代常常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和外交谋略。
道理很简单,在生活中,我们吃的那些牛羊肉,倘若不先喂养它们长大,怎么能有肉吃呢?我们想钓河鱼,倘若不先用饵喂食给它们,怎么能引它们上钩呢?
所以,老子这一智慧箴言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必须懂得先给予,再收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