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冬作马铃薯,技术保障是基础。4月14日至15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贵州省科协副主席、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李飞研究员率队到黎平、黄平、惠水、长顺、三都等马铃薯种植示范县调研,在田间地头感受科技对冬作马铃薯产业发展愈发强劲的支撑作用。

时下正是冬作马铃薯块茎膨大、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黄平县旧州镇推广冬作新品种、新技术,修建高效节水的灌溉设施,并发挥突出气候优势的作用,让土壤含水量稳定在80%左右的理想水平,为冬作马铃薯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种植示范基地的中薯363、中薯早47及黔芋9号长势喜人,已实现封垄,为全省冬作马铃薯种植提供示范。

通过确保技术与生产需求精准对接,利用冬闲稻田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黎平县中潮镇充分发挥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纽带作用,将示范基地建在主产区、将新技术送到田埂边,让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助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2万亩。
科技之光洒满田野,为产业带来新希望。当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窗口期转瞬即逝,而惠水、长顺、三都三县受近期少雨天气影响,田间整体缺水,调研团队建议必须科学调配水源,优先保障重点区域用水需求,为三县马铃薯确保产量提供科学思路。
三都自治县廷牌镇建设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部分田块地势较高,缺水严重。调研团队经过考察后,建议今后优化选址标准,优先选择土壤肥沃、墒情稳定的地块建设高标准示范田,为品种真实产能展示提供保障。

冬作区品种依赖外引、种薯供应不稳定是贵州当前发展冬作马铃薯产业的主要问题,李飞在黔南州农科院调研后,建议该院加强与省级科研团队合作,联合开展早熟优质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本地化生产等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贵州自育品种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不断攻关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建设马铃薯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冬作马铃薯产业正朝着标准化、集约化方向稳步迈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邹林
编辑 彭耀永
二审 邹林
三审 曾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