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高精度地理坐标、实时高清影像等关键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已成为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的传输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身份可信性。为此,自然资源部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保护技术规范》(报批稿),并于2025年4月2日在官网公示。这一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规范的核心内容与技术路径
《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保护技术规范》明确了数据传输场景、基本要求、安全保护方法和证实方法,适用于车载终端、路侧终端与地图专有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保护。规范提出,数据产品传输应由地图专有平台提供,并采用完整性保护措施。接收数据需先解密,再进行完整性校验。此外,数据传输的机密性保护、完整性保护以及身份可信性,应通过密码产品、网络和通信安全的测评指标进行检验。
这一规范的实施,不仅为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标准,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安全保护路径。通过规范化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泄露或伪造,从而保障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规范对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业态,其运行和服务高度依赖实时的高精度坐标、高清影像等数据支持。然而,当前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和处理者多为车企、服务商及部分智能驾驶软件提供商,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保护技术规范》的出台,将引导相关行业技术改进和模式变革,推动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的安全合规应用。
此外,规范的实施还将促进地理信息新业态的发展和新应用的推广。通过支持车企和服务单位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地理信息数据的众源采集、实时更新、在线分发和安全传输等技术路线,规范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所需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规范还强调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位置服务的重要性,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和地理信息要素等公共数据资源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的共享应用。
结语
《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安全保护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数据传输的安全保护措施,不仅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规范的逐步落地,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数据传输将更加安全、高效,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