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创新药械研、产、审、用全链条政策支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二年出台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专项政策。2024年4月17日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实施成效显著。
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了解到,2024年北京市临床试验的启动用时压缩至24.9周,同比减少7.7周。以国家医学中心、研究型病房为核心组建57个专病、专科临床研究联合体,截至2024年底,已陆续启动120余项临床试验。
创新药械审评审批不断加速,北京率先实现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北京市已获准创新试点项目12个。对创新医药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制管理,2024年助推9个创新药申报,9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上市。
据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专项政策实施以来,医药贸易更加便利。实施了罕见病药品的“白名单”制度,建立了临床急需进口药械的审批绿色通道,进口货值超过了15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创新医药临床应用也更加顺畅。通过绿色通道累计为88个创新药品实现北京市医药阳光采购平台快速挂网;将570种国谈药纳入“双通道”管理,保障患者用药需求;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24项新药新技术纳入DRG除外支付名单。
创新医药支付渠道不断拓展。据介绍,北京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品纳入北京普惠健康保特药清单,2025年度特药清单共有106种特药,其中国内特药41种,海外特药65种。此外,积极推动医疗健康数据赋能创新。建成国内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机制,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建立数据出境“绿色通道”服务机制,其中,拜耳公司项目整体用时29个工作日。在投融资支持方面,不断加强创新医药企业投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市级200亿元医药健康投资基金的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2024年投决金额和撬动社会资本近100亿元。
北京市医保局表示,《若干措施》为北京市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动力和战略抓手,激发创新医药企业整体活力。缩短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周期,推动医药制造数智化转型;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赋能创新医药发展;优化创新医药产业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协同发展,打造支撑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梯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