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一面是会展场馆长期闲置,有八成的空置率;一面是部分地区不断规划建设超大体量会展综合体,3年增长了400万平方米。记者调研发现,在持续严控楼堂馆所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和面子,从兴建楼堂馆所转而加码建设会展场所,忽视产业基础和市场容量,导致资源浪费,加重运营负担。(半月谈)
新建会展场所,一般都被视作基础建设、产业投资。理论上,其有着完全的市场导向,是基于商业逻辑、寻求经济回报的。也因为其并非自建自用、自我享受,所以长期以来,其俨然自外于“严控楼堂馆所增量”的约束框架,乃至在局部呈现狂飙之势。然而从实际落地效果看,不少地方会展场馆建了不少,期待中的“会展经济”“撬动效应”却迟迟不见踪影。某些会展场馆建完就闲置,已然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根据业内专家的估算,全国会展展馆的总体出租率只有20%。而具体到很多三四线城市,这一数据只会更惨淡。一般认为,展馆“租馆率”以30%为盈亏点。由此,很多长年难得一用的小城市展馆,境况可想而知。我们知道,所谓会展,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供需对接、撮合交易的平台。某地的会展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先天条件”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某些城市,既不是极核城市、中心城市,也没有特色产业聚集,同样没有“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会展发展不起来,不足为奇。
从本质上说,会展乃是适配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换而言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会展景气度。但在现实语境下,一些地方主政者,显然把这一逻辑颠倒过来了:想当然地以为,建好了会展场馆,就能通过组织会展,拉来投资、落地产业、带动GDP。在这种思维中,会展的爆点效应、杠杆效应,被大幅放大。如此这般,根本是凭着“想象力”做事,最终自然是事与愿违、草草收场。在不少地方的产业表述中,“会展经济”被作为“新经济”的一部分而不惜押上重注,事后来看,这多少有些激进了。
诚如媒体调查所披露的,当下一些地区会展场所“大干快上”的苗头明显。有展馆而无会展,有会展而无人气、无成交,那么“会展经济”的如意算盘,就无从谈起。其实,就能不能办会展来说,是否新盖展馆,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很多地方,恰恰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