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
4月24日,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年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技术培训班、西南多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培训班(第一期)在成都大邑正式开班。来自全国水稻主产省的100多位农技骨干与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寻水稻单产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锦谷麦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化智能育秧中心,参会人员领略到了先进育秧技术的魅力。这里高达四米多的循环立体式育秧床,如同“大电梯”一般。27岁的胡琬丁通过手机操作,就能让秧盘在自动滑轨上上下移动,每个“楼层”的秧苗都能实现自动喷水、喷药、升降温度和补光。育秧中心经理宋小成介绍,智能化育秧技术不受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出芽率高,能实现25天快速出苗移栽,比传统人工育苗提前15天左右,在倒春寒频繁的蔬菜茬口育秧优势显著。目前,大邑已建成4套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推动水稻育秧向标准化、规模化、节约化发展。
旭成农作物种植专合社的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同样令人瞩目。从分盘、铺土到播种、覆土等环节全部自动化,每小时可播种2000-3000盘,能栽100-150亩大田,省工60%-80%。而且,秧盘轨道式传送系统已成为标配,减少了秧苗搬运损耗,提高了摆放效率。
大邑还依托“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水稻种植全流程智能化操作。该一体化物联网测控系统覆盖大邑21.06万亩粮油作物,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8.6%,带动项目区农业产业节本增效15%以上。

四川农业大学与大邑开展校地合作,成效显著。今年,在300亩攻关田共育秧6400盘,7个品种,开展多项试验。多年来,双方共建多个“专家大院”“专家小院”和试验基地,构建“产、学、研、推”全链条成果转化机制。其中,“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成苗率超85%,比传统育秧提高20多个百分点,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有效解决了西南地区水稻生产难题。
此外,专家团队围绕稻麦全程机械化开展多项科技服务,成果斐然。在新技术新模式的助力下,2024年大邑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示范片平均亩产813.1公斤,还在全市水稻种植能手竞赛中取得佳绩。
大邑作为“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区域,粮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此次培训会落地大邑,正是看中其在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突出表现。未来,大邑的成功经验有望在全国推广,为提升我国水稻单产、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