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学校地处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始建于1905年,系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澳职教合作项目学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重庆市双优中职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100余项国家级荣誉。近年来,学校建筑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聚焦新时代城市改造任务,立足建筑行业发展新业态,探索实施“复合技能”建筑人才培养改革,极大提升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区域城市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双核”牵引 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建筑专业紧跟城市更新步伐,创新推出“文化传承+技术革新”双核驱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调研建筑企业和岗位需求,重塑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既能掌握古建修复技艺、守护历史文脉,又能精通物联网施工、驾驭智能设备的技能人才,形成复合型能力培养目标链条。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化身社区“沟通桥梁”协调社区改造,将街角空地变身创意空间,为城市更新领域输送兼具文化视野与技术专长的新型建筑人才,助力建筑学科向智慧建造方向转型升级。
“双链”融合 重构专业教学内容
根据建筑产业升级需求,学校建筑专业建构岗位能力链与技术迭代链“双螺旋”融合机制,系统重构建筑类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既掌握真本事,又紧跟行业浪潮。聚焦城市更新全周期“诊断—改造—管理—服务”岗位能力链,建构有建筑检测、智能改造施工等5大核心模块的课程体系,动态增设传统修复工艺等8门特色课程,升级4门信息化管理课程,实现岗位标准与教学体系的精准对接;将“检测—拆除—建造—运维”技术迭代链深度植入教学,开发35个技能资源包,构建146个真实项目案例库,形成211个情景化教学案例,建成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及专业资源库,建立技术参数与岗位能力的映射关系,培养具备全周期服务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双师”同构 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学校建筑专业深度融合政行校企资源,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育人共同体。创新建构“互聘互认、互研互训、互薪互奖”三维协同机制,有效打破传统校企合作壁垒。围绕产教融合核心目标,教师团队联合开发《城市更新特种施工技术》等6本模块化活页式教材,牵头制定《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职业能力标准》等5项省级行业标准,形成“教—研—产”闭环生态。承接民主村等36项省域城市更新项目,在实践中创新研发静态拆除、无扰动施工等37项工艺改良技术,成功转化绳锯切割等16项发明专利,提升教师、企业导师能力,为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提供坚实基础。
“双地”共育 增强实践教学实效
学校建筑专业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双地”载体,创新“三阶递进”培养体系,破解“学用脱节”难题。协同重庆建工、重庆津北贵福建设集团等城建企业,共建社区改造、古建修缮等“建筑工地”94个。建成木工、雕刻等营造工坊5个,改造模拟施工现场等实训基地11个;借助智慧职教云平台,集成在线课程、“工地沙盒”等教学资源50.3T,建构虚实结合、产教共生的实践育人生态。
学校建筑专业通过育人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大幅跃升,专业建设能力持续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效能日益凸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25项,邬鑫创业案例入选全国百名成才典型。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获评“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2本,牵头制定省级专业教学标准3项,修订课程标准9门。获评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在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0项、市级123项;新增全国模范教师等3人、正高级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84篇,出版专著3本。与42家企业合作攻关技术难题78项,获专利12项。
(作者:朱先容 邱方家 杨洪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