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文学性回归是微短剧内容生态转型之路——从《家里家外》看微短剧的破局与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43:00    

作者:陆先高

近期,微短剧《家里家外》的爆火,引发媒体广泛讨论,也触动大家对行业内容生态转型的深层思考。这部竖屏短剧,以79集、每集2-5分钟的体量,讲述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川渝重组家庭的温情故事,收获50亿+话题量,20亿播放量,实在令无数从业者艳羡。

何以成功?当然是多重要素的聚合,但最重要的还是源自制作方对微短剧内容生态转型逻辑的精准把握,在于创作中文学性的显著回归。

“元曲小令”展现暖心温度

这部剧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在微短剧的快节奏与长剧的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从产品形态看,《家里家外》依然沿袭微短剧的强叙事节奏和爽感表达特征,但从内容质感看,它显然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鲜明的时代背景、完整的故事架构、扎实的人物关系、细腻的生活细节刻画,以及比较饱满的人物成长,将家庭伦理剧的文学基因注入到微短剧这一简约体裁之中。这有点像元曲中的小令,结构简单明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练灵活,富有感染力,点状描画间,往往就能迅速而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想表达的意境。

小令的语言是贵浅不贵深的,微短剧的语言表达也是如此。这就需要解决好作品娱乐功能与情感传递功能的双重实现,不能只为追求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而牺牲作品娱乐功能必须具备的叙事张力和戏剧矛盾,也不能单纯追逐娱乐功能而让语言变得过于浅陋单薄,无所蕴藉。《家里家外》在短小篇幅限制下,能以极短时间打动观众,在这一方面,把握是比较到位的。编剧摒弃了过往部分微短剧作品一味靠狗血剧情、极端对立情绪等来构建戏剧冲突,达成娱乐属性的套路,在故事叙述方式、人物形象设计、文化背景渲染和语言应用上,用足功夫。

文学性表达,需要作品能够聚焦真实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人物命运,去展现深刻的精神力量和暖心的生活温度,在对文化背景的描绘渲染中,承载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自觉。《家里家外》是如何实现这点的呢?显然,它知道自己不太可能像《甄嬛传》那样多年后还能让观众有新发现的伏笔,也很难如《小巷人家》一样对年代背景、家庭关系做烟火气十足的缓缓铺垫,在有限时长内,它更多是通过抓取与提炼代表性意象,来完成对上世纪80年代这一文化背景的年代感构建,比如家里日用的搪瓷缸、促成女儿从内心接受后妈的手工毛衣,等等。这些对时代背景的巧妙铺陈,唤醒了很多观众的青春回忆,激发出人们对主人公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与共鸣,建立起了观众对剧情的信任。

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刻画,是传统影视作品文学性表达的关键。微短剧过往在这方面被诟病较多,不久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手整治“霸总”微短剧,就是对这种不良创作倾向的一次强势喝止。《家里家外》在这一角度的文学性回归,很具启发性。篇幅限制下,《家里家外》难以像通常的影视作品一样,通过立体化人格、心理弧光等来构建人物的文学深度,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所以它下意识地借鉴了传统戏曲表演人物结构设置的精髓,来赋予角色真实感魅力。细看剧中主要人物,依稀有传统戏曲中老生、小生、花旦、青衣这些角色类型的影子。比如女主,外冷内热、个性泼辣,恰如花旦,而男主“耙耳朵”又有担当,则显然是小生的典型人设。这种人物结构设定,符合观众几百年承袭下来的欣赏习惯、审美习惯,为后续剧情发展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可供腾挪空间。人物典型基础上,叠加重组家庭两个孩子性别性格的差异设定,让剧中故事冲突起得都很自然,种种跌宕起伏,也都符合中国人对传统家庭伦理剧的三观立场。当剧情发展和自己的情感预期吻合,观众自然会觉得看得舒服、过瘾。

四川方言构建城市印象

语言的文学性更是本剧的一大亮点。不少媒体在评论《家里家外》的成功时,都会提到作品对四川方言的应用。大家更多从生活真实感、细节感角度去论证方言对这部作品的增色。而实际上,这部作品在方言应用方面的成功,也可从文学性回归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文学性的语言是要有辨识度的,要从文本组合方式、惯用词汇意象,到语言结构,乃至常用语气词和转折方式,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方言的辨识度显而易见。方言不仅是语言,更是最直观的文化符号,可以给剧集增添泥土气、烟火气,赋予作品很强的地域特征。观众听到熟悉的乡音,乡土情感与记忆很难不被深度唤醒。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依恋,可以在剧中所呈现的乡村景观、生活习俗等内容中得到抚慰,观剧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家里家外》这部剧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直接将方言引入创作。看剧时,“耙耳朵”“瓜娃子”等称呼一出,观众一下子就有代入感。

事实上,方言对于现实题材微短剧,特别是文旅微短剧,有着很强的赋能潜力,非常有助于打造差异化IP。微短剧市场上同质化作品太多了,方言是天然的差异化标签。比如一部用粤语拍的剧,配上广式幽默,很容易在大湾区打开市场。而且方言和文旅深度结合潜力巨大,像《家里家外》剧情中出现的火锅店、茶馆场景,配上方言台词,无形中就会在观众心中构建更完整的城市文化印象。

方言本身也更容易实现情绪化表达,情感传递更精准,甚至常常自带幽默感,很多话用普通话讲或许就没有那个味儿。所以未来文旅短剧,不妨考虑尝试局部的方言应用,既能赋能文旅推广,又能精准锁定目标观众群。当然,方言也不能滥用,需要平衡好区域性和普适性,像《家里家外》里,关键台词用方言,日常对话还是普通话为主,这样既保留特色又不影响观众理解剧情。

需要注意,文学性语言还要新,语言陈旧会弱化对人情绪、情感的激发,消解表达的张力。《家里家外》或许也是思及这一角度,所以在台词中融入了一些文化梗、网络用语,为情节带来现代感的同时,也让情感表达更容易引发共鸣。观众显然不会对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感到违和,反而会因为文学性语言新鲜感的加持,对作品在情感共鸣上有所提升。于是,《家里家外》因为有现代感,也有年代感,有情绪,也有情怀,就收获了观众缘。

《家里家外》的爆火,为面临行业内容生态转型的广大从业者带来启发,也带来信心。当行业逐渐褪去浮躁粗糙,往精品化发展进化,文学性的回归,让微短剧在方寸屏幕、轻盈体型下,也具备了触动人心的力量。作为新大众文艺生态下的新兴艺术形式,微短剧的文学性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在方言俚语的人间烟火里,在传统戏曲的审美基因中,在创作者对百姓生活细节的深度洞察与精准捕捉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微短剧作品,从流量竞赛的窄巷,回归文学性创作的旷野,用精心寻觅的故事种子,培育出让观众爱得真诚长远的文化花园,也长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态。

(作者系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