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华夏日常生活史》:走进古人生活的世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54:00    

汉代彩绘木轺车

(图为《华夏日常生活史》插图)

(明)佚名《煮茶图》(局部)

(图为《华夏日常生活史》插图)

近年来,在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不乏对古人饮食起居的鲜活呈现,激发起大众对古人生活方式的浓厚兴趣。李志生的《华夏日常生活史》聚焦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从日用行藏之物中打开古人生活图卷,清晰梳理和生动还原中国人生活史的嬗变,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独特视角。围绕该书写作,我们对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志生进行了专访,请她为读者解读古人生活中的智慧。

问:为何选择日常生活这个角度进入历史?您的写作秉持怎样的历史观?这种“显微镜下的历史”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了解古人的实际生活,还原他们的生活与习俗,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必需,更能使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和未来可能的“往”。本书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一幅全景式的古人生活画面,这幅画面围绕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衣食住行而展开,而衣食住行又是最能让现代人共情的历史内容。“显微镜下的历史”的意义在于,大历史有益,但未必能引人兴趣,细致的、仿佛能触摸到的历史则会触动人,更引人入胜。因此我特别强调细节的衬托、情感的填充。

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历史,也与当下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在今天,很多人都渴望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了解古人的生活与我们今天有哪些不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过去,人们的目光更多投向的是世界,找差距、促进步;如今,我们会更加自然地转而向内探寻自己的文化由来。

当下年轻人追捧《清明上河图》中的“奶茶铺”、《东京梦华录》中的夜市等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又不应止步于此,古人生活中的智慧与优雅更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如何于日常中发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使传统文化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问:传统服饰热是近年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如今年轻人热衷汉服婚礼,常以凤冠霞帔为“标配”,那么在古代,什么人才可以拥有“凤冠霞帔”?一些人也对汉服婚礼中的“朝代混搭”表示了担忧,比如宋代霞帔配明代马面裙,您如何看待这种“古今碰撞”?

答:凤冠、霞帔同时出现在制度中是在明朝,此时的凤冠霞帔也成了妇女身份高贵的象征。而这份荣耀,统治者也均沾给了庶民女子。一生中,庶民女子可以在婚礼时穿戴一次凤冠霞帔,虽然她们的“凤冠”上并无凤饰。岁月流逝,凤冠霞帔虽褪去了它的制度外衣,但人们赋予它追求幸福、祈望美好的寓意却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凤冠霞帔依然是许多新人幸福的标志。

对于现在汉服婚礼中出现的“朝代混搭”,其实也不必过于计较,婚礼图的是喜庆,新人喜欢就达到了目的。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服饰不可如此,它要对服装的历史性做严格把控,因为它会对观众产生形象引导。

问:茶文化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古人喝茶与今人有很大不同,比如唐宋时期古人喝茶像煮汤,还会加葱、姜甚至盐调味,他们为何选择这种“加料奶茶”式的喝法?茶在古代民俗文化中又扮演了哪些角色?

答:唐宋时人煮茶加“佐料”,如葱、姜、盐、橘皮、茱萸等等,主要还是因为茶的加工技术不够好、做出的茶苦、涩味重,为掩盖这些味道,就发展出了添加“佐料”的调饮茶。

宋代之后,饮茶的普及、茶经济的发展,使茶在婚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彩礼中要有茶,相亲时还要以茶定亲,也就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相亲时,如果请女子吃茶,就说明相中了这位女子。因此“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谚语,也就随之出现了。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问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之后,相亲时要“吃茶”,定亲时要“下茶”“定茶”,成亲时要“合茶”,“三茶六礼”也就成了那时明媒正娶的代名词。

茶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茶是一种饮品,物质性决定了它的柴米油盐属性,而它的精神性则是文人雅士数百年来文化附加的结果。从日常中发现美、从物质中达成精神超越,是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问:古代普通人的一生最远能走到哪里?敦煌壁画里胡商牵着骆驼穿过戈壁,但普通农夫可能连邻县都没去过。这种“少数人走万里,多数人守一隅”的古代人口流动,却依然让葡萄、黄瓜这些外来物产成了全民共享的成果。古人的“行”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又怎样重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

答:“少数人走万里,多数人守一隅”,确实道出了古人出行的基本状况。在古代,安土重迁的观念、行路难的现实,都限制了人们的远行。但那时也不是没有“行万里路”的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循忠由安西都护府长史迁任福州都督府长史,其家人就带着在西州(今吐鲁番)购买的胡婢做了一次长途远行,他们进玉门关,走瓜州、沙州、凉州,过金城、临洮、大震关,经长安,过潼关而南下江表,再过扬州、杭州、越州,最终到达福州,行程达1万余里。

即使古代交通不发达,但商业依然繁盛,特别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出现,更使中原王朝与世界的交流频繁起来。吃的方面,除了葡萄,还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苜蓿、莴苣、菠菜等的传入,中国也有丝绸、瓷器、茶叶等的输出。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往事与历史“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隐蔽在某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物体之中”;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也提到,每一件外来之物“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而这些东西归根结底则是通过诗歌或者法令,或者短篇传奇,或者是某一次即位仪式而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别是日常文化的交流,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塑了古人对世界的想象,也进而改变了社会。

问:在写作《华夏日常生活史》的过程中,有哪些古人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古人的精致和慢节奏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很多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追求“精致”;古人的生活节奏慢,有许多事情可以“讲究”起来,像房屋的雕梁画栋、衣服的刺绣、家具的雕饰、吃喝的精益求精等等。尤其是宋、明的文人茶,举凡茶品、器物、场地、提炼的茶精神,都透着大雅。

有人会说宋、明的文人茶是“装”,点茶耗时过长则是“低效率”,但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它就只容得下“快”吗?“过好当下”固然重要,但加上“放眼未来”,可能就会使我们放慢脚步。拿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沏上一杯自己爱的茶,在悠悠的半小时中,体验一下“精致”待己的感觉,也让过快运转的身体休息一下,这就在爱自己与爱生活的同时,将快与慢的生活做了平衡。不妨找时间按下暂停键,学学古人的风雅与精神,哪怕有人说你“装”。

问:如果能回到古代,您最想体验哪种日常生活?

答:我很想尝一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炒鸡蛋,那时的锅、油、佐料,都会使它与今天的炒鸡蛋不同,那它的味道又是如何呢?我还想坐一下走在土路上的牛车,体验一把杨贵妃三姊从长安随玄宗临幸华清宫时的感受。还有游一下古代的三峡,看看它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快意三峡,还是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险道三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