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马学军:将“事无大小、做到极致”进行到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1:35:00    

在不断钻研先进检测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的路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马学军研究员一直将“事无大小、做到极致”这句话放在心头。手捧“白求恩奖章”的那一刻,回望来时路,马学军更深刻感受到了多年坚守、无私奉献的意义。





健康报:您的职业生涯与“核酸检测”“分子诊断”密不可分。您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您如何看待您的工作在卫生健康事业全局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学军:选择这份职业,源自热爱和责任感。1988年,我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生物是当时的热门专业之一,而我选择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是出于对病毒的兴趣。填报志愿时,我对病毒的认知尚且停留在其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上,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弄清楚其中关系,希望能做点什么。

2004年初,我进入疾控系统从事病原体分子诊断研究。当时,全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结束不久,从第一个SARS病例出现到确定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多国科学家用了约5个月时间,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病原鉴定技术的重要性。在我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毒学家侯云德的支持和推荐下,我创建了中心实验室,聚焦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先进的检测与诊断技术分析样本内有没有某种病原体的核酸,确定这种病原体是什么,并获取其基因序列。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尤其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中,及时发现未知病原体、快速检测和鉴定已知病原体至关重要,这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我们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更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用更快速、灵敏、便携的技术手段助力病原体鉴定。新冠疫情初期,我国科学家齐心协力,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我们技术进步的最好证明。

我国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肿瘤诊断和治疗、遗传病检测等领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降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想,未来分子诊断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健康报:在疾控战线奋战多年,您对于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与临床医生会有不同吗?在您看来,新时代如何坚守崇高职业精神?


马学军:我想本质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在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我看来,就是要用科学严谨、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时刻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面对人民。从业多年,我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能体会到坚守崇高职业精神带给我的力量。

新时代坚守崇高职业精神,我觉得就是要坚持求实、创新和转化。除了现场参与疫情处置外,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这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战斗”,要求就是更快、更准、更全。只有不断探索先进的核酸检测和诊断技术,才能为快速识别感染者、阻断疫情传播、制定科学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比如,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多例输入性病例的病原体全基因组测序,为我国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再比如,好的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里,也应转化成适用于防控一线的工具,尤其要能够赋能基层。在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同时,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先进技术是否能转化为更高效便携、适用性强的产品,适用于更多需要快速筛查的场景?为此,我们团队研发了基于重组酶的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新冠病毒核酸试剂盒,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检测技术,实现该检测技术产品商业化。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便携等优势,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时间长、操作复杂、对环境有要求的痛点,适合在基层、海关和现场使用,能实现核酸提取后8至15分钟快速检测出结果。

我常常在想,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个人健康,更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有时候,大家也许未必能直观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但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用科学技术为人民健康筑牢了一道道防线。这种使命感让我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健康报:您提到在工作中要坚持“事无大小、做到极致”,在您的科研经历中,能看到许多创新性技术突破和研发进展,这是否就是“事无大小、做到极致”最好的体现?


马学军:我们有时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检测很简单”。检测真的简单吗?又或者说,哪怕很简单,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那也是不简单的。所以我们团队的座右铭是“坚持是一种美德,事无大小、做到极致就好”。尤其对科学研究来说,不畏失败、懂得坚持的精神弥足珍贵。

核酸检测和诊断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一些突破实际上都是瞄准了检测与诊断中的某个关键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来解决技术难题。

比如,我们在2015年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多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技术平台。该平台围绕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针对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病毒性病原、发热伴腹泻症候群病原体的监测和病原谱的构成分析,以及突发疫情病原的快速应急筛查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满足了我国不同层级疾控机构对经济、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

我们还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度核酸检测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解决了传统核酸检测技术在低浓度病原体检测中的难题。

我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多场景实时检测关键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研发病原体核酸现场检测技术,取得了多项突破,研制的多套国产设备可以实现现场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和预警。比如,我们研发的病原体核酸全自动快速检测仪,携带方便,可以快速检测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在内的17种呼吸道病原体,且仅需 30分钟就能完成检测全流程。之所以强调“现场”二字,是因为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可以携带这套仪器快速在现场开展检测。无论是确定还是排除,都能实时上传数据、迅速发出预警,从而节省时间,为疫情现场的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EIPND2DF】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