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销量下滑、利润暴跌,谁来拯救上汽集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3:38:00    

继比亚迪天神之眼、吉利千里浩瀚、奇瑞猎鹰智驾后,在上汽集团举办的“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发布会上,上汽对外发布转型战略。

在“平权驱动进阶,共创美好出行”愿景引领下,上汽人将以内外兼修的“组合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下半场打出新天地。不到10分钟的讲话,“用户”更是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提到23次。

组合拳是上汽的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战略,利用上汽的市场先发优势,不断扩大海外版图,持续输出“中国智造”。内家拳是上汽将乘用车、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完成整合,让资源更集中、效能最大化。此外,上汽成立上汽商用车,以大通为核心,构建技术共享、全球先进的商用车发展战略。

外家拳上汽集团除深化和大众等合资伙伴的关系,推出AUDI品牌以技术输出身份,参与全球豪华车标准制定外。积极拓展与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Momenta、OPPO、火山引擎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借助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互补,打造拥有全新体验的新款车型。

在智驾上,用户喜欢何种智驾,上汽就能提供相应的智驾方案。其中,荣威、名爵和大众等新车型,使用地平线智驾方案;Momenta方案在已经搭载智己的基础上,未来将在奥迪Purple、上汽大众ID.系列等产品上实现落地;奥迪A5等产品和华为智驾合作;大疆灵眸智驾已应用于宝骏三款车型。但出席上汽集团本次活动的并不是余承东,而是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

除智驾外,上汽与OPPO等深度战略伙伴实现深度融合,拓展包括手机、手表、耳机、眼镜等海量生态场景。并与AI行业头部企业强强联手,致力于打造最懂你的AI汽车。

本次上汽集团发布会“朋友圈”阵容有多大、有多豪华,当前的上汽集团就有多焦虑。

且随着网约车行业的持续下行、车市内卷加剧、合作利益的博弈加剧、上汽集团研发的短板等多重问题的存在,靠换帅和引入华为能否真正解决上汽集团的焦虑,仍有待商榷。

01.

新老引擎双双受阻

2024年是上汽集团阵痛的一年,当年上汽集团不仅被挤下保持18年的国内汽车销量TOP1宝座,且401.3万辆的批发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20.07%,463.9万辆的终端交付量颇有“以价换量”意味。据上汽集团2024年业绩预告,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分别暴跌87%~90%和141%~160%。

图源:上汽集团

青黄不接、新老引擎双双受阻是摆在上汽集团面前颇为棘手的问题。“旧三驾马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失速,“新三驾马车”(新能源、自主品牌、出海)未能扛起大旗。

其中,上汽大众当年114.81万辆的销量仅有2018年的55%,上汽通用销量较2023年同期销量暴跌超50%。新能源汽车销量虽同比增长9.9%至123.4万辆,但远低于35.5%的行业大盘增速。定位高端市场的智已,54.58%的销量完成率却在行业中垫底。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DoNews制图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DoNews制图

MG表现最亮眼的欧洲市场,据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2023年名爵仅靠MG4 EV单款车型就一度成为欧洲紧凑型纯电动车销量冠军。但关税和欧洲车市价格战等多重问题,让当年MG销量增速仅有10%。此外,荣威被困在网约车市场中,飞凡汽车因销量和业绩迟迟没有起色,与荣威合并回归上汽乘用车。

为拯救销量,2025年上汽集团全方位发力。自去年下半年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重组“大乘用车板块”,把自主品牌作为上汽改革突围的“主力军”。上汽通用别克将“一口价”提升为“品牌一口价”,并持续扩大“一口价”产品阵营。

这些举措让2025年Q1上汽乘用车销售16.4万辆,在国内市场销量同比大涨58.7%,同期对应的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10%~18%。

图源:上汽集团财报

但随着车市内卷加剧,这种增长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仍充满诸多压力。除全球关税战博弈增强,或将对上汽集团海外销量构成影响。

不管是当前国内下沉市场仍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渗透率偏低,再或是相较新势力品牌、上汽集团旗下诸多车型在下沉市场拥有更高的品牌认知,均意味着上汽集团若想恢复高增长,下沉市场无疑是上汽集团的重中之重。

日前,新华社报道的河南周口和安徽阜阳审车乱象,本质上是经济基础薄弱、监管体系失能、人性逐利本能叠加的结果,这也是上汽集团想要在下沉市场挖掘更多增量的阻力。

虽然新华社报道后周口市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当地车辆检测机构进行全范围检查,但来自安徽省临泉县的消费者钱航(化名)表示,当地审车乱象问题存在多年,未来也将长期存在。

年轻人外流严重的同时,本地绝大多数家庭车辆成本占家庭收入比重高,车主倾向于延长车辆使用年限至10年以上。

老旧车辆占比攀升,导致如尾气不达标、零部件磨损等车况问题频发,正常年检难以通过的概率显著增加。基于此,当地形成“车况差→过检难→需求多→供给旺”的灰色产业链,经济压力与违法供给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这正是当地很多消费者并不愿意购置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原因,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衰减带来的使用寿命短,和当地消费者追求的长年限产生矛盾,当地“缺乏”像燃油车那样有着“成熟”的检车体系。

燃油车严重饱和之际,终端消费市场的理性让不少家庭无换车意愿,新能源汽车较低的保值率和持续的价格战,持续劝退消费者。

钱航的话在当地从事汽车销售多年的曹阳(化名)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到印证,曹阳表示,往年春节前后为当地购车高峰,巅峰时期自己所在门店单月可售后百台车,但今年春节前后,门店到店客流、预约试驾人数、出货量暴跌比例均在50%以上。

虽然3月份各大车企疯狂降价、推出各种金融方案、持续加码购车补贴,但随着当地换车消费者越来越少,门店出货量仍不到去年同期的40%。预估下半年车市只会更加内卷,毕竟车企全年销量任务悬在头上。

02.

困在网约车里的荣威

不仅仅是零售端车市内卷,随着网约车行业持续进入下行期间,荣威面临的增长压力更大。

来自杭州的网约车司机张磊(化名)对我们说道,今年杭州网约车司机数量激增,让当地网约车考证时间都已经排到5月份。为抓住网约车司机购车需求,当地诸多新能源品牌4S店除通过常态化直播获取销售线索外。更是跳过汽车租赁公司,跑网约车需要的营运证、道路运输证等相关证件,4S店也能全部办理。

如张磊所言,当前网约车司机的激增,或不能解释今年3月份,荣威飞凡、MG零售同比增超12%至87079辆的原因。其中,D7 DMH环比增长34%,D5X DMH环比增长179%,iMAX8 DMH环比大涨359%。

张磊表示,虽然当前网约车平台困在盈利难中,但新能源车企、网约车平台、租赁公司、车队背后却是复杂的利益关系。车队队长每成功邀请一个人成功加入车队,不仅可以拿到队员在该平台跑单产生的信息费和跑单流水的返佣。且杭州网约车车型包括吉利、比亚迪、埃安、荣威、北汽、东风等,属强竞争市场。

同时,新能源汽车需到厂家指定的4S店维修保养,营运车辆保险更是天价。利益博弈之下,队员若是成功购车,4S店给到队长的茶水费已被拉到每辆车八九千元。

张磊称,网约车平台不同订单对新能源车型、价格、舒适度、轴距都要严格要求。比如,普通荣威新能源车型只能跑一口价订单,20万元以上的荣威、比亚迪汉、大众帕萨特、迈腾等车型能跑专车订单。

但杭州作为一线城市网约车司机最多、最卷的城市,如今网约车司机到手价已被卷到白天1.2元/公里,夜间不到2元/公里的新高度。专车司机面对较少的订单,即使一口价订单和司机到手价不到1.5元/公里的订单,他们照样接单、跑单,这让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感觉到盈利艰难。

即使自己在杭州跑网约车已有七八年,对平台算法和当地路线较为熟悉且不购买平台抽佣卡的前提下,现在每日流水仅有三百多元。若扣除每天70元的车辆充电、保险和保养费用,每日百元的房租、水电、生活开销成本,每天14小时的工作净赚不到150元,更别提很多新手网约车司机,这意味着下半年会有很多网约车司机选择退出。

网约车司机能养活新能源汽车厂商、充电桩企业,但唯独养不活自己和家庭。甚至在诸多网约车司机眼中,网约车也是夕阳行业,行业红利彻底退潮。

与之而来的问题是,荣威在网约车渠道又要如何保持增长呢?被困在网约车市场的荣威,又要如何扭转消费者对荣威的品牌认知呢?提升其品牌溢价能力呢?

03.

华为不是“救世主”

智驾短板如何补?

在当前新能源车企疯狂宣传智驾的同时,“小米SU7安徽智驾事件”将新能源汽车智驾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小米SU7最终事件原因仍未确定,但舆论压力和智驾安全质疑,让小米汽车迎来创业以来最大危机。

3月31日—4月6日,小米汽车销量为0.5万辆,排名下降3位至21名。国家应急管理部指出,智驾不等于自驾,驾驶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事货运行业二十多年的刘杨(化名)告诉我们,一方面,真实道路交通情况复杂性远超想象。在县域市场的国道上,十五六岁少年骑着改装电动车,车速能达到七八十码;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中老年人随意变道、急刹、逆行、闯入非机动车道等等。很多货车老司机途经县域市场国道,往往都是打着十二分精神。

另一方面,很多货运车辆一年动辄几万的保险,发生碰撞事故全部由保险公司兜底,更让货运司机更是不惧。新能源车主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若稍有疏忽与货运车辆发生碰撞,或是遇到货运车辆来不及紧急制动的情况,无论交警如何判定责任,最终遭受损失的往往还是车主自身。基于此,许多经验丰富的货运司机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对车辆是否配备智能驾驶功能并不是特别看重。

除刘洋提到的问题,消费者对车企智驾安全的担忧,或会让消费者对车企智驾能力更加看重。但遗憾的是,上汽集团在智驾的表现上欠佳。

上汽内部员工表示,过去几年,上汽自研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成果,无法搞定城区智驾,高速智驾只能勉强搞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汽对智驾投入较少,只有不到1000人的团队,而且还比较分散;另一方面,此前集团对待新能源转型的决心不坚决,而且执行力也不到位。

在内部分工上,上汽研发总院负责荣威名爵品牌,零束科技负责飞凡品牌。两个团队虽都是做智驾相关的研发,但也带来研发重复度高、人员和研发费用浪费的问题。这既是上任后的总裁贾健旭将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5家企业进行业务整合,也是其和华为合作双方将联手打造新品牌“尚界”,其首款车将基于还未量产上市的飞凡RC7进行改造的原因。

但华为很难成为当前上汽集团的“救世主”,表面上看是鸿蒙智行几个“界”的分流,深层次原因仍是双方利益的博弈。

一方面,随着当前三大汽车央企重组,这不仅是行业资源重新洗牌,背后更牵扯到诸多利益。华为和上汽集团的合作,简单来说是华为需要落地场景,上汽需要技术赋能。

但商业合作永远是建立在双方稳定的利益基础上,在当前各大企业对利润愈发关注下,车企高管需同时背负销量任务和利润任务。这点从国内新能源汽车高管因某品牌车型销量未达预期,引咎辞职均能看出。高管的去留,集团的利润考核,意味着华为和上汽集团的合作只有真正打造出爆款车型,双方才能建立稳定且长期的合作关系。

即使当前上汽集团旗下荣威、飞凡、MG销量欠佳,但“新人”上位后直接否定“老人”多年的成果,且若是将这几个业务线砍掉带来更多问题,“新人”又是否有能力来承担这些问题呢?这不仅让余承东想让上汽全力押注尚界,贾健旭坚持要保住荣威、MG和智己产生矛盾,更让合作的“尚界”能否成为爆款,充满诸多不确定。

不仅仅是华为,主机厂和智驾方案服务商的合作,因双方互相猜疑和提防,往往会让项目实际推进过程遇到不少阻力。

现如今,上汽既将乘用车、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完成整合,又同时引入多家智驾方案服务商。与之而来的问题是,未来上汽集团又要如何解决不同智驾方案服务商技术不同路线差异问题、多方竞合关系下的信任问题、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其他不可控问题呢?

结语:

2025年愈发内卷的车企,上汽集团该如何完成销量任务?如何在价格战面前做到集团利润、经销商利润、一线销售利润、车企利益、车辆保值率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如何应对持续波动的股价继续向资本市场讲述新故事呢?这极其考验上汽集团的操盘能力。

毋庸置疑,当前的上汽集团需要重大突破,但到底如何突破?谁又能真正解决当前上汽集团的焦虑呢?

本文源自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