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成为城市升级公共服务的重要命题,公交“门对门”成为衡量公共交通能级的标准。近日,济南公交522路延长运营路线,公交车直接开进济南市立三院,开到门诊楼下。作为济南首条开进医院的公交线路,522路有哪些不同,带来了哪些便利?

下车即就诊
打通最后300米
4月8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来到管鲍大街景阳路站点,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济南市立三院。不多时,一辆522路公交车进站停靠,记者发现,这辆公交车与小巷公交相似,与目前运营的“红墩墩”是同种车型,车身线条流畅,印有醒目的“市立三院”标识。
522路优化调整后,线路途经王舍人北街、奥体中路、管鲍大街等运行路段,沿途新增市立三院门诊楼、市立三院(路北)、工业北路坝王路等站点。票价一元,执行公交IC卡优惠政策。
车辆启动后,平稳地驶出站点,沿着景阳路、贤能街、工业北路等道路前行。车辆沿途经过了多个居民小区、商业中心,还经过了地铁王舍人站,将社区、地铁和医院紧密串联起来。
不到20分钟,522路公交车就驶入了工业北路的市立三院站点。这是终点站的前一站,公交车会从这里穿过医院前的小巷,直奔门诊楼。

记者发现,市立三院与工业北路主路间的小巷并不短,从路口到门诊楼还有300米的距离,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对老年人尤其是前来就诊的乘客来说,这段路走起来会不方便。
“之前公交车只能停到外面的主路,下了车还需要穿过小巷才能到医院里。”和记者同坐一辆车的市民王先生已经70岁,因身体原因,需要定期来医院复查。以前这最后300米,他都是走着过去,遇到恶劣天气时,他的就诊之路会增加难度。“现在一下车就到了门诊楼,省时省力又省心。”王先生说。
522路优化调整后的终点站设在了市立三院门诊楼前的一处凉亭,从这里到门诊楼大门只剩下几步距离,出了车门就能进门诊大门。因为522路公交线的便利,市民及网友给它起了个亲切的名字—健康巴士。
双向奔赴解难题
医院设站“铺平”就医之路
市立三院门前最后300米的打通,对522路线和公交运营单位来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考虑到市立三院的位置和周边交通情况,大公交车进医院有一定难度。”济南公交东部分公司五队队长马杰告诉记者,市立三院南门外的小巷比较窄,平时进出车辆较多,高峰期时还会拥堵,十几米长的常规公交车辆进出不便。并且医院属于开放式空间,人员、车辆交会,公交车就算能开进医院,也不好在院内进出及转向。“我们把终点站放到医院里,还需要有车场来存车,这些都是难点。”马杰说。

随着市立三院周边居民住户的增多以及就医需求的增加,公共交通进医院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解决出行难题,济南公交与市立三院“一拍即合”,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开始了在医院内部设公交站的计划。
“既然大车不行,我们就用小车;没有车场,就建个车场。”马杰说,经过研究论证,济南公交决定对已经运营的522路进行优化调整,延长运营线路。“这条线路大多是小巷公交,车身只有6米或8米,方便走街串巷进医院。”
市立三院为了尽快将公交车“迎进来”,将门诊楼西侧的一处区域进行改造,建成了公交车场,让522路可以在医院内部进行收发车。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在4月3日正式调整了522路的运营。”马杰表示,这是济南第一条开进医院里的公交线,运营5天客流量迅速增长,受到乘客的好评。
念好“服务经”
“门到门”换来“心连心”
从城市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522路公交开进医院门诊楼,成功打通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
在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看来,长期以来,“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难点,尤其在医院、学校、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522路公交进医院,实现了公共交通与医院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市民就医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王忠武说,这不仅方便了市民就医,还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分担率,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
王忠武表示,“门到门”的服务也将赢得与市民的“心连心”,拉近了公共服务与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522路公交的开通,市民切实感受到了公共服务的贴心和温暖,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将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将公交车开进医院并非济南首创。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市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多座城市探索公交进医院的新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南京,为解决江苏省人民医院周边交通拥挤、停车难的问题,南京公交开通了B15路,直接开进医院门诊部,中途串联地铁站,有效缓解医院周边的交通压力。
在厦门,M47路公交车增设了弘爱医院门诊站点,实现了“上车即至医院,下车即进诊室”的便民新模式。同时,医院还建设了风雨连廊,乘客下车后在长廊的遮蔽下,实现“雨天不淋、晴天不晒”,顺利进入医院各个区域。
济南公交522路开进医院门诊楼,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城市都面临着就医出行难的问题,济南做法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