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4月22日,在江苏中贵重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台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工人正为即将交付的设备做最后检测。“截至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超亿元,为确保产品按时交付,我们正鼓足干劲抓生产。”公司生产副总经理万幸韦说。

“去年底,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快速掘进成套装备正式下线,集掘进、支护、运输功能于一体,为煤炭行业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掘进解决方案。”万幸韦表示,经过不断产品迭代,中贵重工已实现单一产品到多元化系列,再到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目标。

作为本地设备制造领域的重要企业,近年来,中贵重工先后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三角创新研发型企业、省研发型企业等称号,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过去外购电控箱成本高达20万元,现在我们与盐城超算中心联合研发,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万幸韦表示,将依托盐城超算中心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算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制造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

【现场评论】从一家小微工厂蜕变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行业前列。中贵重工用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老树”不仅能发“新芽”,更能结出新质生产力的硕果。
传统产业的创新既是企业自身技术升级的基础,也是产业链安全的关键支点,更是新质生产力生长的重要土壤。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大量技术经验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便能不断转型升级。
部分人对传统产业创新存在误解,要么期待其彻底抛弃原有模式,要么质疑其转型的诚意。当前传统产业创新面临三重挑战:将创新简单等同于技术引进;盲目追逐热点赛道;过度依赖政策扶持。
创新绝非购买设备的“快消式”改造,而是需要在思想和管理上的系统性转变。
向高、向智、向数而转,是技术创新,也是模式、业态的出新。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优化,既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又能够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传统产业创新,靠自身的改变,也靠环境的滋养。企业的需求,就是政策的着力点。相关部门要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牵线搭桥”,帮企业找市场、配资源,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中“推一把”“送一程”。(撰稿丨曾浩然 图片来源丨盐城新闻网)